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成功举行******
中新网埃及沙姆沙伊赫11月16日电 当地时间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边会由中国新闻社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能源基金会协办。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作视频致辞。 供图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全球性重大挑战。共识就是力量,在气候变化治理领域,媒体扮演着普及知识、行动倡导、连接各方、凝聚共识的重要角色。中新社一直高度重视气候传播,积极拓展工作领域,愿为讲述传递中国与世界的低碳好故事、绿色好声音以及合作新成就,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作视频致辞。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在致辞中表示,加强气候传播,积极提升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宣教中心以提升公众环境和气候意识为己任开展积极探索,积极打造品牌项目和宣传平台,包括开展丰富多样的气候传播活动、发起成立气候传播平台和行动网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等。
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看来,实施气候变化政策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源基金会的愿景和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他说,应通过气候传播让社会公众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意识,尤其要为青年一代所接受,并最终转化为青年一代的行动。能源基金会早在七八年前,就专门成立了相关的传播项目。
图为王毅在“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上进行演讲。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在演讲时则提到,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需要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还要有更好的公共参与。他认为,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一方面能够利用国家公园本身的教育功能来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公众的参与,也将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展局局长助理管秀鹏介绍了该合作组织开发的能源全球平台,“接下来我们将以能源全球平台为媒介,与各方携手共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和广泛的公众参与需要一场公众气候观念的升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认为,气候传播要逐渐实现范式转变,通过好的故事,让科学数据和政策转变为真实可感的公众生活,让公众觉得,能源、气候议题并不在远方,而在你我身边。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荆卉表示,“让气候议题更加主流化,未来有很多可以继续发力的方向,比如强化公众对于气候问题和低碳解决方案更科学的理解、增加气候变化在社会讨论中的可见度、强调低碳转型以人为本的定位,以及给公众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直观体验,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既是低碳转型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图为彭大伟现场分享对中国气候报道新趋势的观察。 中新网记者 陈天浩 摄中新社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兼中新网副总编辑彭大伟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气候报道新趋势的观察,“随着VR、AR等技术及新媒体、融媒体形态的不断延伸发展,未来的气候传播形态将更加广阔,针对的受众将更加广泛,也必将在全社会汇聚更大合力。”
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金融和基建转型首席教授梁希分享了对中国企业ESG发展的见解并建议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根据国情制定本土化的信息披露标准,推动智能化的数据收集,同时通过能力建设和政府领导,从根本上提升市场主体对ESG的认知。
图为“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现场。供图在边会圆桌对话环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原、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就面向“双碳”目标转型实践与气候传播的议题进行讨论。
张建宇认为,技术进步使我们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能够可持续以及可被认识到。有了支持的态度、理解的程度,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具体改善,我们将可进入美好生活和气候友好的新时代。
廖原也认为,技术的赋能使得我们对更美好生活中舒适的追求,以及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两者开始趋同,这能够帮助每个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支持、理解和行动落到实处。
“公众气候行动具有多样性和在地性”,袁瑛指出,ESG等新兴议题,对企业采取更高更好的气候行动有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同样会推进公众、企业采取不同层级的气候行动。(完)
在台海变局中塑造有利于统一的时与势****** (年终特稿)在台海变局中塑造有利于统一的时与势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在台海变局中塑造有利于统一的时与势 中新社记者 路梅 2022年,“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涉台领域热议话题。这一年,两岸关系愈发复杂严峻,“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的勾连挑衅,加剧了台海紧张局势升级。大陆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台独”、反干涉,同时仍强调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扎实的作为,在变局中塑造有利于统一的时与势。 美台勾连制造台海局势紧张动荡 近年来,美国为遏制打压中国,频打“台湾牌”,纵容与支持民进党当局推行“台独”政策,加深介入台湾地区政治、经济及军事,民进党当局则甘做美国马前卒,充当美“以台制华”的筹码。 观察家们普遍看到,台海局势走向越来越系于中美博弈,为了打压遏制中国,美方怂恿台湾当局扮演更加激进对抗大陆的角色。美国纵容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地区,加码对台军售,将包含为台提供“军事融资”等内容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签署成法,不仅严重损害中美关系,更令台海陷入危局。 有西方媒体形容台湾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岛内学者则忧心,美方试图让台湾成为“豪猪”“军事堡垒”或“巨大的军火库”,甚至“全民皆兵”,是把台湾推向两岸冲突的火线,对台湾很不利;民进党当局“倚美抗中”的路线,最终牺牲的是岛内民众的利益。 大陆坚决反“台独”反干涉 力度仍将加强 针对佩洛西窜台等美西方干涉行径,大陆方面采取了坚决的反制措施,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及军事等方面,用“台独”势力、外国干涉势力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展现了反干涉的坚定决心。 台海博弈是实力的较量。解放军的军事行动证明了大陆方面已具备在台海地区的联合封控能力及区域拒止能力,并从此打破台湾当局所谓的“海峡中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曾向中新社分析指出,大陆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总体态势、装备水平和技术能力,会促进形成新的战略态势,将大大有利于中国统一进程。 10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在报告中强调反分裂、反干涉,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加入反“台独”等内容,体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既是全党意志,也是人民心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涉外关系研究室主任汪曙申认为,未来大陆对台工作会更加紧密地统筹反干涉和反“台独”两条战线,反干涉的斗争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前路仍有风浪 “方略”是行动指南 11月底,民进党在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大败,凸显其“抗中保台”牌失效,但有分析认为,民进党并无反省之心,不会就此停止操弄两岸对立,台美勾连也呈现升级态势。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对中新社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台海依然会风高浪急。2024年,美国的总统选举中,如果两党候选人竞相利用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和挑衅为自己加分;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如果公然声称和主张“台独”的候选人参选或当选,都将给台海局势带来更多变数,甚至掀起惊涛骇浪。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厘岛会晤美国总统拜登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李鹏指出,无论何人何时破坏这条铁律,一定会招致大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大陆的“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可以发挥有效反制作用。 李鹏表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未来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持续塑造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时与势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大陆方面有驾驭复杂局面、战胜风险挑战的综合实力和必胜信心。 塑造两岸互动新局 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尽管受台湾当局阻挠和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两岸民众希望交流合作、和平发展的呼声从未减弱。大陆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对台湾而言,大陆巨大的市场仍具有不可替代性。近日,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在厦门成功线下举办,台湾多个工商团体也在积极规划赴陆交流行程,对于两岸经贸合作的前景表达了信心与期待,让两岸经济“脱钩论”不攻自破。 二十大报告强调“造福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展现了大陆方面争取和平统一、争取台湾民心的诚意,也让台湾同胞对两岸和平发展更有信心。大陆方面持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将为和平统一打造更广阔民众基础。(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